西班牙华人网马德里讯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与甘孜州及康定市领导座谈 举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刚过,9月17日,由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的19家华文媒体的相关负责人及记者编辑组成的“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采访团便踏上了为期5天的四川藏区之行。本次活动由四川省外事侨务办与由国务院侨办共同举办,自2012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5期“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活动。
在采访团成员深入了解四川藏区的历史沿革与当今发展的同时,四川藏区人民用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自然风光以及群众的朴实勤劳感染着参与采访的海外华文媒体。本次活动提供里一个让世界了解四川藏区的机会,为当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情歌故乡康定:参访团见面会 2016年“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的行程在有情歌故里之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拉开帷幕。甘孜州人民政府与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与9月17日举行了见面会,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宣传处处长谢添,省外事侨务办副巡视员陈志孔、任晓玲,甘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葛宁出席座谈会并致辞。采访团一行参加了本次活动的见面会。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与甘孜州及康定市领导座谈 首先,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宣传处处长谢添在会上发言,他向参与活动的采访团一行介绍了“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活动的背景和开展情况,并向四川省外事侨务办和甘孜州政府给予此次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随后,四川省外事侨务办副巡视员陈志孔代表四川省外事侨务办分别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媒体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从2012年以来,四川省外事侨务办先后与由国务院侨办共同成功举办了四期,这是在川举办的第五期“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活动。此次藏区行活动在四川开展,也向海外华文媒体开启了一扇真实感受四川藏区的跨越发展、民族团结友爱、社会稳定和谐的窗口。四川省外事侨务办也将一如既往地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甘孜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葛宁也对 “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采访团表示欢迎。他向媒体团的朋友们介绍了甘孜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表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可以相聚在美丽的情歌故里,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当地群众将热情欢迎大家多到甘孜州实地考察。并且希望海外媒体更多地聚焦甘孜、了解甘孜、宣传甘孜,感受圣洁康巴文化的生机活力,也欢迎海外媒体朋友所在国的企业来甘孜州投资兴业。
当日,采访团一行还参观了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参加了康定情歌旅游项目,除此之外,海外华文媒体还访问了藏医院。
俄达门巴村:旅游促脱贫、牧区变景区
9月18日,2016年“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四川藏区行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国道318公路沿线,紧临康定机场的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俄达门巴村因其紧邻机场,交通相对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历史上的俄达门巴村属于纯牧区,当地村民以自然草原为载体,多从事畜牧业,一、二两村共有163户7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44人。
今年8月7日,进总投资1.8亿元的木雅景区项目正式开放营业。木雅景区开发公司将俄达门巴村49套牧民住房以资产入股方式进行打造,全部改造成为特色的藏区精品别墅度假酒店,每年出资40余万元为俄达门巴村牧民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签订景区开发协议,明确公司与村集体按照8:2的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2015年全村分红35万元,2016年将实现保底分红85万元;同时,优先选择贫困人口在景区从事服务性工作。2016年,选择38名贫困家庭人员就业,2017年,再提供100个服务性工作岗位。2015年,景区支付村集体运输费用及村民用工工资合计111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的旅游促脱贫的新模式。
呷巴乡乡长丁真介绍,“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这是俄达门巴村探索出来的旅游促脱贫的新模式。
这15个字被作为标语张贴在村口,让人印象深刻。俄达门巴村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感受到甘孜州在脱贫奔康上所作出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真正实现把旅游收入还利于民,帮助农牧民增收脱贫。这样的理念值得称赞。
雅江县:甘孜州藏区首个教育园区
9月18日,在结束了对俄达门巴村的木雅景区的餐馆之后,参访团来到了雅江县教育基地。据了解,这是甘孜州藏区首个教育园区,标着藏区对教育的的重视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华文媒体代表团采访呷拉寄宿制学校 自2015年春季开始,甘孜州开始推行15年免费教育。除了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外,幼儿园和高中也全免费。为了让偏远牧区的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针对地广人稀、村镇学校力量薄弱的现状,雅江县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教育园区,助力精准扶贫。当地政府总投资2.9亿,占地229.5亩,形成一个幼儿园到初中“一体化”的大型教育园区,可容纳学生4500名,如此规模在甘孜州首屈一指。
雅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兼呷拉镇片区寄宿制学校校长降央泽仁介绍,学校占地面积118.5亩,规划在校生1800人,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10425平方米、生活用房8300平方米。目前学校开设了1-6年级18个教学班,在校生898人,教职工65人。
“学校面向雅江县所有乡镇孩子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招生,甚至临近县的孩子也送来这里就读。”降央泽仁说道,“而且现在我们学校都实行的藏、汉、英三语教学,还通过东方闻道网校,以及与成都实验小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教学。直接助力我们藏区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学校采访时,不少华文媒体记者都很关心藏区教育政策。“孩子们在学校就读,全部可享受免费寄宿制教育。从今年起开始实施的四川省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直接让藏区孩子受惠。”降央泽仁说道,目前,我们学校孩子每人每学期可享受到1250元生活补助。这大大减轻了藏区农牧民家庭的负担。
“刚走进这所学校,我就被震撼到了。在高山峡谷地带修这么大一片区域的学校,而且校园环境建设得这么好,确实很不容易。再通过了解到教育资助政策,会发现雅江县、甘孜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真的非常大,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本报总编李祥龙表示。而美国《芝加哥时报》社长郭笑榮也连连赞叹道,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这样。“教育是国家未来人才的希望。只有把教育办好了,国家未来才有希望。而在雅江县,我看到了他们在推动教育发展上做出的努力,他们有着完整的规划,而且各项教育政策是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相信在这些努力下,未来这里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
长青春科尔寺:康南佛教圣地
“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与9月19日来到理塘。理塘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川、藏、滇交界之地,自古就是茶马互市、商贾云集的重要驿站,是南部康区的商贸中心。仓央嘉措诗歌在诗歌里写道:“洁白的仙鹤啊,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为理塘增添了一丝圣洁的气息。理塘县城海拔4014米,素有“圣城高地”之称。 华文媒体代表团采访藏传佛教圣地长青春科尔寺 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了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长青春科尔寺。长青春科尔寺是甘孜州南部规模最大的寺庙,素有“康南佛教圣地”之称,在黄教中与拉萨三大寺起名。这座建于1580年的寺庙,是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庙,是康巴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
寺庙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体势巍峨,给人以极目云天超尘脱凡的神圣感。寺内栩栩如生的壁画向人们讲述着佛教的传说,珍藏的佛教经典历史文物见证了寺院的沧桑。每年藏历正月十五的酥油塑花会,更为之增色不少。采访团被寺庙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安静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每一尊佛像背后的故事。
参与此次活动的本报总编感慨道:“长青春科尔寺历史沉淀非常厚重,可以看出来,在当地藏族人心里非常神圣。理塘当地的藏民是非常虔诚的,走在路上可以看到藏民都拿着转经筒,我觉得跟“圣城理塘”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老挝未来传媒有限公司总编龙攀也表示:“听完讲解后,意识到这所寺庙管理非常规范,这是我没想到的。”
甲洼镇向阳寺:红军走过的地方
9月19日,采访团离开长青春科尔寺后,采访团又来到位于甲洼镇的向阳寺。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曾在此停留。 海外华文媒体考察向阳寺 向阳寺,位于国道227线公路沿线的甲洼乡,是前往云南和稻城亚丁的必经之路,距理塘县城30公里。寺庙始建于1403年,属于格鲁教派。
1936年6月3日,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军在理塘县甲洼乡向阳寺会师,受到向阳寺僧侣群众的欢迎,在向阳寺停留33天,寺院僧众为红军筹集一批粮食。红32军在向阳寺召开大会,成立了甲洼博巴政府,政府由8人组成,每人都获得红军颁发的委任书。7月6日,红军继续北上,经理塘县城,受到长青春科尔寺的欢迎。红军长征途经理塘,在县城境内历时46天,向阳寺架起了红军和当地藏民之间的桥梁。
在向阳寺寺庙书屋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红军留下的两口大行军锅。采访团成员纷纷拍照,记录这一特殊的文物。采访团们不仅了解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故事,更被红军长征精神深深震撼。本报总编表示,在向阳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它在红军长征中起到的一个不为人知的作用。这件事是之前不知道的,此次理塘之行,也增加了自己的认识。
理塘县圣地农庄:高原绿色、生态发展
采访团在理塘县的最后一站是圣地农庄。理塘地广人稀,可机械化耕种土地面积辽阔,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2637小时,非常适合种植大棚蔬菜和单季作物,这是一所探索“高原绿色、生态发展”的现代农庄。该农庄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以及飞机等现代物流方式,把高原天然食材推向市场, 海外华文媒体参观圣地农庄 采访团对圣地农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草莓种植大棚里,周晏平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详细介绍了农庄种植、加工的各种农产品,以及农庄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据农庄总经理周晏平介绍道,2015年,农庄农业种植收入610万元,农产品加工收入2200万元。同时,农庄还通过流转土地、务工、推广种植技术等手段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村民扎西泽仁说:“我们村和查卡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30年,户平年收入4680元、人平收入800元。要是种青稞,也就是糊个口,现在进公司打工,一年能挣3.2万元,同时还可以学习种植技术。”
“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高原农业新模式正在理塘圣地农庄推广运行,带动了理塘农牧民致富。“高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圣地农庄的模式值得推广。”本报总编认为,这里有很多经济潜力可以挖掘。《欧洲时报》高级记者张硕表示,她很钦佩周晏平的朴实和拼劲儿,同时,她认为农庄未来可以跟生态旅游结合,“毕竟川西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摆在这里,不能浪费。”
“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还将于9月20日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参观并采访稻城亚丁风景区,了解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与现状;并将采访稻城仲堆新村建设情况和旅游民居接待发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