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舆消息(记者 抹茶)这一天,平常的日子惊动不起任何波澜,小编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搜索西班牙媒体网页上的新闻,马德里援助性别暴力受害者的新闻就这样出现在小编眼前。一直都知道马德里是一个包容度和开放度极高的城市,从每年举行的世界瞩目的同性恋“傲娇节”中也深有感触。但是性别暴力?这个看起来和我们生活毫不相关,却又让人一听到就不寒而栗的词,这个如此隐晦又让人心痛的话题,就这样被马德里拉到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谈论,然而这一次的谈论是小心翼翼的,因为一不小心就回触碰性别暴力受害者的伤口。而性别暴力,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不就是不。无论如何、何时、何地。”(No es no. Cuando sea, como sea, donde sea),是马德里为援助性别暴力受害者打出的标语,如何解读这几句话呢?小编认为,无论如何、何时、何地,我们都拒绝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性别暴力受害者;无论如何、何时、何地,性别暴力受害者都不应该沉溺于伤痛,应该向前看;无论如何、何时、何地,都不应该有人遭受性别暴力的魔爪。 日前,西班牙国家警察在驻西领团举行工作会谈时提出,希加强对各国旅西公民性别暴力受害者的保护宣传。中国驻西使领馆积极参与并制作了中西文宣传海报供警方使用,这充分表达了两国政府对性别暴力话题的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性别暴力呢?基于性别的暴力,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暴力,即“因为女人是女人而对之施加暴力,或女人受害比例特大。它包括施加身体的、心理的或性的伤害或痛苦、威胁施加这类行动、压制和其他剥夺自由行动。”(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形式公约》第19号一般性建议,1992)。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暴力的定义:“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2002)。常见的性别暴力行为包括:家庭暴力、性暴力、基于性别选择的堕胎、女性割礼等。 图一:西班牙2007-2017年因性别暴力致死的女性人数统计 说到这,有些读者要问了,性别暴力和我们旅西华人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西班牙是欧洲性别暴力高发国家,每年被性别暴力迫害致死的人不在少数。由图一(来自西班牙卫生、社会服务、平等部门的统计图)可以看出,截止2017年7月17日,今年因性别暴力致死的女性有31人,而紫色条状图是全年因性别暴力致死的女性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10年不到的时间内,有634名女性死于性别暴力,死亡女性人数最少的是2016年(44人),而人数最多的是2008年,死亡女性多达76人。也就是说在2008年,平均每个月有6名女性因性别暴力致死。如果有读者认为这些是西班牙人的事,跟旅西华人无关,西班牙卫生、社会服务、平等部门的另一张统计图则会让我们深思。从图二可以看出,截止2017年7月17日,在西班牙地区因性别暴力致死的女性一共31人,其中西班牙国籍的女性有21人,其余十名女性为其他国籍。根据《El Mundo》在今年3月的一篇报道,2016年西班牙有2.8281万名女性因遭受性别暴力而寻求法律援助,其中有74%为刑事案件,26%为民事案件,这意味着有74%的女性受到严重迫害,而26%的女性有可能是被迫没有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报道中还提到,这2.8281万名遭受性别暴力的女性中,有32.6%的女性是生活在西班牙的外国人。旅西华人作为西班牙第三大移民群体,血淋淋的数据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性别暴力离我们有多远,旅西华人真的能置身事外吗?男权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生活在西班牙的华人同样也承袭这这种固有思想。小编在报社工作以来,编译过不少发生在华人家庭的家庭暴力,去年有华文媒体报道称加泰罗尼亚大区的一名华人女性在遭受丈夫长达两年的家庭暴力后,终于鼓起勇气逃了出来,登上了回国的飞机。2016年11月,西班牙媒体也报道了Tarragona一名醉酒的华人男子对妻子实行家暴后欲跳楼轻生的消息。 图二:截止2017年7月17日,西班牙地区因性别暴力致死的女性国籍、年龄统计图 发生性别暴力的真正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它深植于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在中西方国家都非常普遍,而这也正是性别暴力广泛存在并难以消除的原因所在。性别暴力反映出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权力控制关系,暴者通过行使暴力向受暴者宣示自己的权力,使受暴者屈服,由此实现和维持对受暴者的支配和控制。 近日,马德里号召援助性别暴力受害者活动就是在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样也是通过这些活动,试图抚慰性别暴力受害者的伤口,聆听她们的故事,尽力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性别暴力受害者一般在受害后都变得性格孤僻,很多受害者把自己关在家里,拉上所有窗户,甚至有受害者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法想象性别暴力带给她们的伤害有多深,但是我们可以在遇到受害者时,给与她们最大的关怀和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