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一位到中国卖红酒的旅西华商,谈起了他在国内的市场推广情况。在感叹从业者甚众,生意难做之余,他也特别提到了一个挺新鲜的名词,叫“上架费”。 据介绍,现在要在国内的众多超市中销售红酒,在很多情况下,供货商或是批发商不仅要在售价中让出部分利润给这些超市,而且还要缴纳所谓的“上架费”,或是“进场费”。就是说,“不管你红酒最终有没有卖出去,只要在我的超市里摆上货架卖了,就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否则,连门你都别想进。” 对于“上架费”,目前在国内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商业习惯,不仅是红酒,就是其它商品,要“入驻”一些商场,超市,也要缴纳这种费用。此外,除了大型超市以外,就是很多居民区内的小商店,如果要把商品摆进去,也会收取类似的费用,或做出更大的让利。 在感叹国内零售商的“霸气”之余,忽然想到了西班牙这边,目前正被许多华人食品店主炒得沸沸扬扬的“标贴价”问题。 近期以来,由于有的华人食品批发企业,在其批发饮料的包装标贴上,醒目地印上了最终售价,从而引起了众多零售商——华人食品店老板们的不满。究其原因,是因为“标贴价”限制了零售店主们的价格浮动空间,在进货价不变,甚至是上升的情况下,华人食品店主们的利润就大大降低。 面对“标贴价”,一些华人店主们在论坛,微信等网络空间上,要么牢骚满腹,要么破口大骂,还有的更是慷慨陈词地抛出“食品店要没落”,“食品店要消失”,“食品店路在何方”等等论调。一时间,给人的感觉真是一派“要死要活”般地“一哭,二闹,三上吊”。 实际上,厂商或是批发商在食品包装上标上最终价格,以便控制市场零售价的做法,无论是对华人食品店主,还是对其它商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据了解,许多干果,小食品,以及肉制品等的生产商,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实施这一市场战略了,可从来也没有激起华人食品店主们的什么反应。反而现在一家华人批发商采用这一措施以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此,也有很多侨胞不理解。他们问道,“既然对方的营销策略让你不满,那就去选择别的批发商好了”,何至于要像对政府政策不满似的,要群情激奋地“请愿”,“上书”等等呢?这反过来又说明“你似乎离不开人家。市场优势,或者说是‘刀把’是掌握在人家手里”。 另一方面,如果说华人食品店主们认为那批发商的“标贴价”策略在竞争中,对自己形成了威胁,那么作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只能调整自己的战略去应对,在优胜劣汰中,争取存活下来,赢得对方。对此,任何“孩子要奶吃”般的“哭闹”都是没有用的。事实证明,对方也没有因为你“叫得欢”,而有所“收敛”,或是“罢手”。 在当今市场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由市场中,作为身在其中的华人食品店主们,唯有想方设法地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手的“刀把”操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不怒而威。谈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前文所说的“上架费”了。从“标贴价”到“上架费”的转换,实际上就是市场优势地位的占有和利用问题。谁占了市场优势,就拥有话语权,就可以制定游戏规则;而另一方,无论如何地叫苦连天,哭天抢地都只能会被视作猎物被猎杀前的哀鸣。 不久前,一家西班牙知名的小食品公司要专门招一个华人的市场营销经理。谈起华人食品店时,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曾开玩笑地说:“西班牙的食品店都是你们中国人的天下,所以不敢小视和得罪,否则不让我们进门的话,一个巨大的销售网络就没了。”从这一席话中,华人店主们应当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市场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将“标贴价”的悲愤,转换到“上架费”的豪气呢?这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