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班牙华人网 首页 头条 华评 查看内容

旅西人物传之一 石雕大师杨楚照的艺术历程

2016-12-15 07:10| 发布者:| 查看:607| 评论:0

摘要:(一)潘天寿慧眼识神童 1956年春季,杭州西湖,花的世界,柳的绿洲,水波潋艳,画舟荡漾,游人如织,笑歌飞扬,一派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浙江省美术学院(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化厅、宣传部、轻 ...

(一)潘天寿慧眼识神童
1956年春季,杭州西湖,花的世界,柳的绿洲,水波潋艳,画舟荡漾,游人如织,笑歌飞扬,一派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浙江省美术学院(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化厅、宣传部、轻工业厅联合举办的“浙江省地方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览会”正在这里举办,参展作品来自各个地方,有杭州丝绸、织锦艺术、温州瓯绣、东阳木雕、青田石刻、乐清黄杨木雕以及西冷印社的名家字画、泥塑艺术等来自浙江全省各地的参展作品,经过好中挑好的精选,全是顶尖的艺术珍品,真正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外游客、文人学者前来浏览观赏,许多专家名士、高层领导纷纷慕名而来欣赏品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用近于挑剔的艺术鉴赏目光,一件一件地仔细审视参展作品,不时地发表寥寥数语点评。%e6%9d%a8%e6%a5%9a 杨楚
作品柜台面前,一件名为《风雨中的牧童》青田石雕作品岂止是吸引了潘天寿的眼球,艺术家的心灵被该件作品深深震撼,作为近代中国四大画家之一的潘天寿先生深知描述“风雨”这个题材,可以用画笔描绘,用诗句表述以及用散文形容,而用雕刻表现作品,着实是前无来者,从来没有人尝试过,但见石雕作品中的垂柳枝条迎风倒伏,让人感受到暴风雨来临的骤急猛烈,牧童的斗笠被强劲的狂风吹挂在树枝上,只是因为斗笠绳子系在牧童的脖颈间,斗笠没有飞走,刻画出牧童对于暴风骤雨的猝不及防。只有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才清楚暴风雨对盛夏酷暑天气燥热的洗礼。风雨荡涤着酷热的暑气,气温骤然下降,容易令人畜感冒伤风,但见作品中牛儿在水塘里不惧风雨,神情悠然自得,牧童急着拉牛回家避风躲雨,但人急牛不急,牛儿留恋温暖的池塘,并不情愿地跟着牧童走,牵牛的绳儿绷紧,成了一条直线!整个画面构图紧扣“风雨”主题,充满农村生活气息,创造意境深邃,艺术构思巧妙,雕刻技法高超,作品署名作者:杨楚照 年龄16岁。
潘天寿不禁击掌惊叹,直呼:“神童,神童!”杨楚照的名字顿时深深地嵌刻在潘天寿先生的脑海中铭记难忘,16岁的少年竟然能创作出如此绝妙作品,人才难得是棵好苗,必须让这个孩子到美术学院接受正规教育,发掘潜能深造栽培,为国家选拔培养人才。随后,浙江美术学院发一纸公函到青田石雕厂,潘天寿亲自点名指定招收杨楚照等8名学员到杭州浙江美院报到入学,接受深造以提高雕刻艺术。
(二) 成份!成份!斩断深造之路
浙江美术学院1956年秋季学期招收的新生全部入学了,开课两个星期后,潘天寿先生在新生名册上看不到杨楚照的名字,潘院长诧异地想,杨楚照为什么没来进修?是身体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于是,浙江美院再次为杨楚照发出专门调令,青田石刻厂再次开会研究,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杨楚照是地主的儿子,不适宜选送省城美院培养提拔,调令压下不必回复,石刻厂自有坚定的阶级立场,应该选派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弟进行重点培养,浙江美院领导不分敌我阶级立场,在石刻厂点名要选拔地主的儿子,没有厂领导的同意放行,难道他们还能强行到我厂里拉人抓壮丁不成?%e7%9f%b3%e9%9b%95%e4%bd%9c%e5%93%81%ef%bc%9a%e4%ba%b2%e5%88%87%e4%ba%a4%e8%b0%88 石雕作品:亲切交谈
在石刻厂埋头干活,刻苦钻研石雕技艺的少年杨楚照,自然不清楚这些当领导的幕后活动会与自己的艺术生命和前途息息相关,但领导扣压调令的事杨楚照多少还是有些风闻知悉,心想,父亲曾对我说过,我家不是地主,而我的二叔、三叔和四叔都是地主。为什么我父亲是大哥却不是地主呢?其实山口村的干部村民都认定杨岩弟是地主,但杨岩弟本人却说自己是侨民成份,到底是不是地主杨楚照也心存疑惑,毕竟那时他还是个不太明白事理的懵懂少年,要解开这个谜团,还有从杨楚照的爷爷杨士明说起。
(三)华侨世家杨士明是青田最早的华侨之一
1864年(清同治甲子三年),杨士明在方山乡邵山村出生。邵山村,上古时代是一片荒芜人烟的山峦,山高谷险,溪窄壑深,穷乡僻壤。大约在1300年(元大德年间)有一位邵正芳先祖,从东瓯率先迁来开基筑庐居住,子孙繁衍渐成村落。北宋仁宗年间(1021年—1061年)陕西省关西郡杨豪公出任温州太守,因其父寿公病逝温州寓所,杨豪公扶柩归里安葬,途径青田县,见青田山水秀丽,相比陕西老家黄土高原,实在优胜太多,遂定居青田城内。后来家族繁衍,人口众多传至杨经公,于明朝崇桢二年(1628年),择地南进拓展,迁居邵山村。邵山村地无百丈平的山峦之地,下屋走上屋要爬一条岭,只是背靠奇云山山脉,山场广袤林茂树密,水源丰富不尽,涓流终年不息,最适合梯田种稻养鱼,山地广植杂粮,养家糊口不成问题。比邵姓晚300年迁来的杨姓村民,后裔繁衍群多,竟然超过邵姓村民二、三倍。山村庐舍依着山势,一座比一座高地向上构筑,山村人口一年比一年多地增加。到了杨士明成年之后,小小的邵山村人满为患,杨士明头脑灵活,出外做些小生意,走村过县,渐渐地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深感邵山村偏隅大山深处,人多田少,虎狼出没(青田县志载,明清年代,本县山区虎群出没,白日最多时伤人千余。)邵山村实在是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后来聚妻山口林氏,于光绪年间(1875年—1909年)迁往妻族原籍山口村居住。山口村地势较为平坦,有四都港,方山溪,秋炉坑三水交汇,溪水从村头贯穿村尾,村民挑水、洗涤、灌溉都很便利。三水交汇之后流经溪口,灌注瓯江,东流入海。所以山口过去也叫三口,乃三水汇集之水口。距青田县城12公里,距温州市区46公里,周边山上出产的青田石,质地细腻松软,颜色艳丽,晶莹剔透,五彩缤纷,易为切割钻凿,打磨雕刻。宋元明清历代以来,经过先人开发试验,
这种石头可以用来加工雕刻,一代一代的前辈们苦心钻研,经验积累,代代相传,不断创新,提高工艺,慢慢形成石雕产业市场。好的石头被工匠用来制作印章图书出售,深受文人雅士,官绅贵族喜爱,到了杨士明的年代,山口一带印章图书的加工销售已成一定规模,人们普遍称呼这一石雕行业叫“雕图书,”这种石头叫“图书岩”,销售石雕产品叫“卖图书”,(全是当地方言叫法),挖石头的卖石雕的村民各尽所能赚钱,赚大钱赚小钱,人人都赚钱。杨士明头脑活络,手脚勤快,在山口不仅种田,雕图书,还做豆腐卖给村民,赚一点小利润。谚语有云:世上最苦三件事,打铁、晒盐、做豆腐,豆腐好吃做起来很麻烦,头一天要拣选黄豆泡水,半夜开工,点起菜油灯磨豆浆,磨完豆浆一、二个时辰,再把豆浆放大锅煮沸,注入盐卤,盐卤放多豆腐太硬,口感差,产量低,利润少,盐卤放太少豆腐不成形,变成豆腐花,盐卤放到恰到好处是最关键的技术,滚烫滚烫的挑出村镇,走家串户卖豆腐。成年累月积铢累铜,温饱已经不成问题,要想买田买地还差得远呢。早在杨士明出生之前,咸丰同治年间,山口一带就有人渡海到日本贩卖石雕,赚钱可观。光绪年间更有人经西伯利亚陆路到俄国欧洲贩卖石雕,赚钱回乡,买田造屋,村民们称为“发洋财。”杨士明决心出外闯荡,到欧洲赚银发洋财。杨士明从邵山搬到山口居住,在人生的里程碑上完成了第一个飞跃。远赴欧洲做生意将是人生第二次大飞跃,当然那时兵荒马乱交通落后,闯荡欧洲要冒极大风险,古话说“出国容易回家难。”杨士明三思后再三思,决心铤而走险,出国求财。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1890年,杨士明25岁,跟随山口人季兆鋆共七人结伴,从温州港乘船,到达南洋群岛后登陆,进入印度,一路爬山涉水,说不尽的风餐露宿千辛万苦,逢到集镇拿出石雕产品,无非是一些小猴儿,小白鸽之类,也有印章图书,老外们并不识货,所以常常有意外惊喜。杨世民因为他们不懂外语,用一个手指报价一块钱一个,老外们以为这样高档的艺术品,起码要十块钱一个,所以就给了十块钱,且行且卖一行人逶迤数月时间进入欧洲,在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兰西、比利时、荷兰等国闯荡,一边游历一边做契卖生意。货品卖完,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银子就是兴奋剂,囊中充实背脊挺直,法郎、马克、卢布、比索、克朗全都兑换成银子,一般四、五个月或半年回乡一次,万事开头难,后来生意越做越顺手,欧洲十多个国家都留下了杨士明的足迹。杨士明成为山口一带最早的旅欧华侨之一。

(未完待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